现金供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人民币现金供给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生产、促进流通、发展经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现金供给要坚持做精做强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解决现金供给与居民支付需求之间的新矛盾,持续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绿色、普惠的金融服务。同时,展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成果。
辩证看待新时期现金供给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现金流通趋势呈现新变化。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将长期保持相互补充、相互替代的关系。2010年至2020年期间,年末M0总量从44628亿元增长到8431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5%。这些数据显示现金供给呈现总量增长与增速下降的并存状态。虽然非现金支付快速发展,但是现金仍是居民小额支付与价值储藏的重要选择。特别是遭遇自然灾害、网络故障等突发公共事件时,现金在人们生活中仍旧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现金依然是老龄群体的重要支付手段。
(二)现金供给发展面临新需求。面对多种支付方式竞相登场,支付服务安全性、便捷性与各类支付方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正成为现金供给面临的主要矛盾。现金供给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现金研制质量,改善现金流通环境,持续满足现金服务需求,及时回应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现金质量和服务的诉求与期盼;必须谋划现金与非现金支付的协同发展,完善现金与非现金支付互补体系,增强人民群众支付体验中的安全感、幸福感。
(三)现金供给安全面临新挑战。我国已经建成规模合理、配套齐全的现金印制产业体系,但是尚未占据产业链前端高端,部分基础材料和关键技术来源于境外,产业链安全受到威胁,亟需加快完善现金供给安全发展机制,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从现金流通基础设施看,部分支付场景过度追求智能化、去现金化,给老龄化等特殊群体带来现金存取不便。专业化社会化的现金清分配送服务供给不足,现金流通渠道存在障碍,导致大量中低面额的残损钞滞留流通环节,损害人民币形象。
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内涵
(一)协同现金供给数量与质量。现金供给重心已经由总量管理转向质量管理、由新增需求转向存量更新管理。现金供给管理既要坚持总量充足、结构合理、供给敏捷,更要以“安全、品质、便捷、绿色、普惠”作为现金供给高质量发展方向,指导改善产品设计质量与流通质量,优化券别结构、数量结构、质量结构,提升现金供给的适配性、精准性。
(二)协同现金印制与现金服务。统筹产品供给与服务供给的协调发展,持续夯实产业基础,推动现金印制产业升级,提高现金研制与印制能力;持续发展清分、配送、反假、鉴伪等社会化服务,提供现金流通解决方案,促进现金流通更加安全、便捷、整洁、智能、高效,加速残损钞币退出流通,改善农村及中小城镇流通中现金的整洁度,保障公众放心使用现金。
(三)协同现金供给与需求管理。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现金供给在全方位满足支付为民功能的同时,要彰显独具中国特色、风格和气象的艺术价值,增强公众使用现金的自豪感,引导现金支付需求。妥善处理效率效益的关系,加强现金支付环境建设,提升现金服务质量、效率,增加现金有效供给,推动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
(四)协同现金供给发展与产业安全。现金安全直接关系居民财产安全。现金供给必须健全自主可控的科研生产体系,确保供给质量与安全;必须健全基于公众需求的现金服务体系,提高现金流通效率。特别是面对国际产业链加速重构的不确定性风险,现金供给需统筹国内与国际双循环战略,增强关键资源自主保障能力,提升供应链韧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确保居民财富安全和金融秩序安全。
(五)协同现金供给与非现金支付服务。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统筹现金与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互补融合与均衡发展。围绕居民支付需求变化,既要保障现金供给总量、结构、质量,也要兼顾各种支付服务的安全性、便捷性、普惠性;既要关注社会新兴阶层服务需求变化,也要兼顾为特殊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普惠服务。存量提质,增量做精,提供完整的现金与非现金支付服务。
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举措
(一)优化价值评估。现金供给属于公共服务,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一是现金供给要以满足居民支付需求为价值追求,持续聚焦现金安全性能提升,加强现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金清分配送服务体系,增强居民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发挥现金支付的普惠性、包容性,与新兴支付工具形成功能互补的支付包,满足居民支付的多样性需求,降低社会总成本。二是现金供给企业要统筹现金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流通服务,改善供给效率和质量,为公众提供专业、集约、高效的现金服务。三是现金供给监管要围绕民生需求,顶层设计现金供给能力建设,切实解决现金支付中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克服新兴支付带来的技术鸿沟及特殊群体难以享受普惠服务的现象,提升消费者福利和社会效用。
(二)优化产业组织,提升现金供给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是调整现金印制产业结构。坚持专业化整合与产业集群相结合,区域布局与关键资源备份相结合,科学配置“线—纸—版—墨—机—钞”产业链资源分布,以技术创新重构现金印制产业组织,推动产业链由“大与全”转向“精与强”,优化以核心技术为圆心的产业组织。二是发展现金流通保障服务。坚持提质增效和瘦身健体相结合,通过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强现金供给产业链的内外合作,收缩过剩产能,退出缺乏核心技术的低端产业,构建开放、合作、共享的现金供给产业组织,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三是加速布局非现金支付服务。围绕法定数字货币的应用、安全与监管,积极参与数字货币产业生态建设,协调现金供给技术与数字支付技术的关联性、顺承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在统筹协调现金与非现金支付发展进程中,政府监管应在支付市场规范、支付技术创新、支付生态建设和新兴企业培育中扮演着更加积极的角色,实现政府、市场、产业、企业的良性互动,以有效的产业政策推进支付产业迭代升级。
(三)优化企业治理。企业集团有利于产业结构集中化、合理化。现金供给企业承担着特殊职能,加强企业组织和治理机制,一是以现金印制等企业为核心,逐步构建包括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的产业集团,发挥核心企业的系统集成角色,引领现金机具、现金服务、安全印务及非现金服务的协同发展,有效应对转型期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健全以产权或契约为纽带的集团管控机制。根据产业特性、产业周期与战略布局,对不同业务单元分别采用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财务管控型或多种管控模式相结合,健全与战略相匹配的高效协作机制,发挥母子公司两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三是深化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结合,优化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
(四)优化创新机制。提升现金印制技术创新能力,一是坚定科技自强战略。建立持续投入机制,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建立优先选用自研技术的保障机制,实现技术创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二是健全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体系。贯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分层互补、开放合作的科研管理与技术创新平台,增强工程化中心中试能力,布局前瞻性、基础性技术创新,从产品集成型创新转向技术研发型创新。三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健全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机制,发展关键技术谱系,攻坚战略性、储备性前沿技术,攻克技术链薄弱环节,突破集成技术的末端锁定效应,摆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
面对支付产业快速发展,无论是推进我国现金供给产业的变革与创新,还是加强现金与非现金支付的互补融合,现金供给企业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居民支付需求去指导业务模式和发展策略的选择,与时俱进地丰富安全优质保发行的时代内涵,提升与有效需求相适应的现金供给能力。与此同时,现金供给是国家金融安全的微观基础,加强现金供给监管是提升国家金融安全能力的重要组成。政府监管要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提高发展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确保现金供给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