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今年下半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多次“点名”,站到了舞台中央:从中央会议部署到地方政策密集出台,从工信部上榜名单到北交所开市,无一不在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加大力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谓“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那么,“专精特新”为何变成中小企业队伍中的“网红”?目前整体发展情况如何?金融活水又将如何精准浇灌“专精特新”,更好匹配企业需求?
培育“小巨人”背后的深意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培育了三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的企业11万多家。
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培育“专精特新”,实质是鼓励创新。特别是“小巨人”企业深耕细分市场,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在各自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和规模,能够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其从事细分市场十年以上的企业超过74%,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在97%以上,平均研发经费占营收比重超过7%,平均拥有有效专利超过50项。
今年年中,工信部就曾表示,努力培养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细分领域补短板、锻长板;要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开展一系列推动活动,比如“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引导社会资本与科技成果转化有机结合。另外,推动中小企业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通过工业设计、数字化赋能,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事实上,早在2011年工信部就首次提出了“专精特新”概念。十年后,进入2021年,“专精特新”概念被高层多次提及,政策频出。这与当下复杂世界经济形势、中国新发展格局以及迈向更高层次高质量发展趋势密不可分。
从政策面来看,“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今年7月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强调,“企业家们要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把企业打造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将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升至战略层面,明确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日前,工信部在国务院吹风会上透露,正在研究制定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和培育办法,力争到2025年,通过中小企业“双创”带动孵化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概括起来就是“百十万千”,也就是通过“百十万千”梯度培育的体系,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不断做优、做强,催生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补短板、锻长板的单项冠军或者配套专家企业。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它们也将推动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长良好
金融系统如何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让这些隐形冠军的金牌发出更大光彩?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金融在支持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金融资源向国家“专精特新”企业倾斜,“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势头增长良好。
中国银行新疆分行三年将累计提供30亿元授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新华社发)
数据显示,9月末“专精特新”企业的获贷率是71.9%,户均贷款余额7582万元。同时,贷款余额稳定增长,成本持续下降。“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2%,高于全部贷款增速6.3个百分点,贷款合同平均利率是4.52%,分别比上年年末和上年同期低0.15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日前在国新办举办的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暨监管重点工作发布会上表示,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当中非常重要的主体,绝大部分的就业、相当部分的税收、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来自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微企业应该说是所有小微企业当中的中坚力量。
一直以来,银保监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工作。叶燕斐表示,银保监会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一是引导银行机构注重小微企业“硬”的方面。比如资产规模、资金实力,同时更加注重“软”的竞争力。比如产品质量、企业品牌、知识产权价值,还有技术力量,这样就能使更多金融机构挖掘到更多、更好可以支持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
二是引导银行机构在期限方面尽可能和“专精特新”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特别是从新产品开发到大规模应用,它可能是跨周期的,所以要鼓励经营机构增加长期性的产品投放。
三是引导银行机构尽可能增加信用贷款。因为很多“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技术很强,但可能没有可抵押的房产或者其他不动产,所以增加信用贷款也是银保监会着力引导的一个方面。
“如果信用贷款做不了的话,抵押可以尽可能拓展到其他方面去。在押品方面,除了传统的不动产抵押,尽可能引入一些新的知识产权抵押、品牌抵押、应收账款还有其他动产抵押,这样使企业有可供抵押的资产。” 叶燕斐说,也要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推动地方政府对比较好的“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提供一些政府性担保,或者一些风险补偿。
针对保险领域的助力举措,叶燕斐表示,很多小微企业和产品可能都是首台(套)设备或者首批次的材料应用,所以银保监会引导保险公司为这些首台(套)设备和首批次材料提供保险,通过需求端引导“专精特新”小微企业产品的应用,促进整个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银行机构积极配合各地的工信部门做好‘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工作。”叶燕斐如是说。
匹配“专精特新”融资需求
随着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号角的吹响,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综合服务方案。他们将如何科学地发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又如何更好地匹配其融资需求?
第一种常见打法是银政企多方合作,共同赋能。例如,9月10日,广州市工信局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的全国首创金融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批量融资服务”,即为符合条件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广州市两高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升规培育企业等提供单个企业最高1000万元的无抵质押信用担保贷款。工商银行广州分行、交通银行广东省分行、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广州银行等四家银行与广州再担保就批量融资服务签约,由合作银行为广州市工信局专精特新客群名单内企业提供批量融资服务,并由广州再担保提供批量融资担保作为风险缓释措施。
第二种是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多元化综合性金融服务产品方案。以北京银行为例,该行在北京地区541家新三板企业的服务覆盖率达56%,其中,服务北京市精选层、创新层企业占比为75%,服务全国精选层、创新层企业占比22%。北京银行表示,将以北交所成立为契机,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新三板企业以及北交所上市企业,量身定制包括结算、融资、投行、并购、代发工资、财务顾问等服务在内的综合性金融产品服务方案,推出符合其特性的创新产品。例如,针对创新层企业及取得国家及省市级“专精特新”认证资格的创新企业,提高信贷产品灵活性,提供精细化信贷产品支持;针对北交所上市企业,提供特色化服务的发展链条,从以贷款为主的服务模式,升级为“表内+表外”“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综合化、全方位服务。
第三种打法是投贷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覆盖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辅导期、上市期等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与产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投贷联动的试点银行,汉口银行科技金融专注于科技型企业,深挖企业潜力并陪伴企业成长,为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适应性产品与服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专精特新企业大多集中在科创领域,其高风险和前景不明确的特点以及银行审慎经营的理念,决定了这类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比较困难。投贷联动是弥补企业融资不足、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获取信息成本高等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前的投贷联动往往以银行为主,未来应该更多地鼓励商业银行与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与交易所直接开展系统性合作。这类合作也可以由银行附属的子公司,例如理财子公司、其他的直接股权投资类子公司等参与其中,和商业银行之间形成更加完整也更加成熟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目前,北交所已经成立,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北交所设立的初衷,因此,他认为未来围绕北交所进一步拓展投贷联动的机制和模式,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
此外,产业链也是寻找“专精特新”企业的渠道之一。为疏通“小巨人”企业发展的“堵点”,提升产业链协同性。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1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帮助它们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很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都是置身于产业链或者供应链之中,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完善供应链平台,可以很好地帮助银行识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需求。
未来,支持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已成为重要政策导向。特别是对于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特别是在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作用的小微企业,银行业要量身定做金融服务方案,及时给予资金支持,可提供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强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探索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