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创新的力量不断迸发,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已成为全球共识。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各国金融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但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际上不断蔓延,中美贸易摩擦变数增多,给全球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12月17日,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以下称“网金院”)在北京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0)》(以下称《报告》)。网金院院长、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刘勇在解读报告时表示,当前的国际形势对金融科技发展产生的影响利大于弊,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了金融科技发展变革和融合应用。疫情中金融科技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在推动金融线上服务、聚焦中小企业信贷需求、优化生活服务领域等方面加快了改革发展步伐。二是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为主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焦点,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模式创新。三是安全发展被摆在了一个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金融科技监管和标准化工作进程加快。尤其是部分金融科技企业通过跨界混业经营成长为BigTech,反垄断也被提上日程。我国金融科技已经进入“双稳”(产业规模稳、单个企业融资规模稳)结构,金融科技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优结构运行的新阶段,发展稳定、后劲充足的特征已经显现。全球形势变化加速了我国金融科技“双稳”结构的成型和新阶段的塑造。
《报告》显示,2019-2020年,各国在金融科技关键底层技术布局进一步加快,数字货币、数字银行等领域发展有诸多亮点。金融科技政策持续利好,各国扬长避短以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国金融科技增长稳定,金融科技企业上市热情高涨。在推进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等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金融科技发展位居国内前列,依然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报告》指出,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加持下加快了发展速度。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与其他技术融合属性进一步凸显。2020年7月,证监会启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登记托管基础设施建设的试点工作,首批确定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深圳等5个试点地区,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此基础上,区块链产业规模加速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投融资回归理性。云计算步入发展快车道,中国企业积极上云。下游云生态系统建设加速发展,金融云高速发展。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作为新基建的数据中心发展前景广阔。在5G商用发展过程中,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表现比较活跃。
同时,银行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非接触银行成为数字化转型加速器,民营银行发展依然强劲,虚拟银行有条不紊推进。互联网保险发展稳中向好,数字化变革“长驱直入”,新技术持续全链式赋能。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市场规模迅速增长,跨境支付竞争更加激烈。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中心,以互联网企业为支撑,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补充,金融科技企业赋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健全的全方位发展格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愈加丰富,在服务“三农”、精准脱贫、小微企业融资与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新服务、新产品不断涌现。
展望未来,《报告》在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技术发展、商业模式、监管等方面做出了预测:一是金融科技发展逐渐由双稳阶段向集聚阶段过渡;二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更加精准;三是底层技术乘数效应显现,加速带动上层业务深度融合;四是新基建推进金融科技B端服务,加速智慧社会建设;五是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逐步扩展;六是金融机构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力度加强;七是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更加深入;八是金融科技监管更加全面、系统;九是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赋能效应凸显;十是数据隐私保护逐渐规范。(经济日报记者 钱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