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新举措,更大便利创业创新,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
这是年内召开的第13次国常会,笔者注意到,其中至少10次对支持和服务市场主体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特别是自3月15日的国常会起,连续7次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保市场主体相关政策。
十提市场主体,决策层的拳拳之意可见一斑。实际上,“千方百计保市场主体”正是我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保持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市场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但在政策呵护下,全国仍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为我国稳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恢复发展中,宏观政策不搞急刹车、急转弯,需要持续支持经济复苏。从今年高频、强力的政策“组合拳”来看,对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将持续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十提市场主体”的各项政策中,有前期政策的延续与强化,但更重要的是探索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成本等隐性支出。目前,我国各类市场主体仍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简单地减免部分费用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正因此,在上述此前的国常会中,减少审批流程,推动“放出活力,管出公平公正,服出效率”等机制优化多次被提及。这正是为了将市场主体从繁琐的流程中解放出来,打破隐性歧视,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减少制度成本等隐形支出。
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要求推动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可以看到,在国常会布置的多项政策中,不少政策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力求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逐渐成为长效机制。例如,4月21日的国常会提出,要部署进一步实施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惠企利民作用。该机制是应对疫情冲击的应急纾困之策,以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及时直达地方,提高财政资金的达效率和使用效益。随着上述机制常态化,这类中长期的政策成果,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要求多项改革的协同推进。过去一年,央行创新设立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精准滴灌”、呵护市场主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月24日的国常会提出,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将延续实施。任何一项政策的实现都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举措的高效落地,离不开多年来各项普惠金融政策的全面发力、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等长效机制的协同与配合。
总体来看,“十提市场主体”后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政策“组合拳”——从减税降费、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降成本”之举,到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制度性改革;从降低市场主体设立门槛,到全流程“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的软环境建设;从畅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新举措,激活创新动能,多项保市场主体的政策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实际上,“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这一思路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见一斑:“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制度”“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等举措,都是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的根本之道。
可以期待,通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将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