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丰台区人民政府联合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在丽泽金融商务区举办2021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表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更为主动地运用科技赋能业务,在丰富金融产品和工具、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包容性、持续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助力脱贫、支持防疫抗疫等方面都取得了诸多的进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这是我国对未来金融科技发展作出的部署,也将打开金融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数字金融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当前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建立在更低的成本之上,也可以辐射更为广大的人群。”周小川表示,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立账户时都有成本、收益、风险等方面的考虑,随着通讯和数据处理技术方面的发展,成本明显降低。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并把这些服务和其他有关的信息都组合在一起。
周小川提到,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层出不穷,覆盖面不断拓展,民众对线上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电子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快速发展也培养了公众对数字支付的习惯。从需求方面来看,数字人民币可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支付需求,以及不断改善支付系统,特别是零售支付系统效率的需求,此外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便利性,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多国央行近年来以各种形式公布了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考虑和计划,有的也已经开始测试,甚至完成了初步测试。中国在这方面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努力。”周小川表示。
此外,周小川还提到了数字金融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是数字金融在为金融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周小川举例,一些平台科技公司利用数字金融创新的口号,在违背了合规性、正当性和风控的条件下,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金融业务,一些业务的金融属性并没有改变,从事这种中介金融服务的业务实质也没有改变,由此可能带来公平竞争问题和金融稳定风险。因此,在鼓励数字金融发展的同时,应该坚持金融服务业持牌经营的原则,持牌的基本条件包括:资本充实、抗风险能力、专业人员以及对规则的了解。
二是要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防范电讯和支付诈骗。周小川强调,要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防范电讯和支付诈骗。法律保障方面,通过能够界定个人信息主体权属和相关人员行为空间的法律来保护个人隐私。技术实现方面,通过数据处理、计算方法、管理技术等要确保个人隐私不受侵害。数据治理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管齐下,也要防止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充。他表示,要落实新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时很多规则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三是探索降低新技术运行带来的洗钱、恐怖融资等风险。以反洗钱为例,近年来传统监管手段已不足以应对日趋复杂的洗钱活动,例如匿名性使资金的来源和流向难以追踪,洗钱的风险屡禁不止。对此,周小川提出,要在监管上利用新兴的数字化技术,在反洗钱的客户识别和非法交易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监管机构和反洗钱义务主体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强化监管和履行反洗钱义务,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周小川认为,应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的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此外,周小川特别指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要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在反垄断、数据治理、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加强协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制定,我国可在国际合作中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讨论和研究,为数字人民币的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