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金融工作要更精准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支持,为支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下好棋、谋好篇。
不少专家均表示,新时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体系及其资源配置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重知识技术、轻固定资产模式的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已经从传统的信贷业务拓展为包括投行服务在内的 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认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潜力巨大,宏观环境总体向好,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旺盛,资本市场国际吸引力不断增强,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供了有利的战略机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该从有效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构建自主创新经济体系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
近年来,我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推动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通过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形成了更加有利于支持创新的资本形成机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展望未来,曹凤岐认为,资本市场规模扩大、效率提高,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而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
除了对资本市场寄予厚望之外,碳达峰、碳中和也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成为今年两会一大热词。全国人大代表张智富表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而相关低碳技术基础设施、能源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碳捕集与封存等项目需要巨额资金,需要金融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力度。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相关报告认为,这进一步强化了发展碳金融市场的政策预期;预计“十四五”期间,碳交易机制、碳资产管理制度、碳金融市场准入机制、碳金融行业自律机制、碳交易做市商制度等都将逐渐完善。
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是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其中包括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
在方式方法上,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供应链金融是支持上下游小微企业的有利抓手,基于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应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专家认为,这表明未来将更加重视加快供应链金融创新,以促进供应链产业链保持完整和稳定。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未来金融政策需提前布局相关政策法规,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对产业链中各类企业主体的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不断规范供应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业务的发展。金融机构需不断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包括加快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提升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程度。